提升选题质量。保证题目质量,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类教学管理办法》。通过“一目标、二类型、三原则、四方法”的立题要求,完善双创、科教、产教向毕设过渡,强化分型管理。
强化真题真做。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全链条质量管理。选题来自企业实践、科研项目的占48%,近三年工科专业“双导师制”题目占7.5%。获国家级毕设奖励16人次。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程“两性一度”为目标,制定《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一流课程评选、课程大讲堂、教学比赛、跨校集体备课等活动,实施“小班教学、理实融合”等教学组织新形态,深化“课堂革命”。2020年以来获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1项、课堂改革教学成果奖12项。
强化教学评价改革。重视考核方式、内容的科学性。推进“以教为主”向“教学并重”转变,出台《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关于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落实干部、督导、同行和学生评教制度保障学习体验。已立项非标准答案考试相关教改103项,学生的课程教学满意度93.20%。
加快数智教学环境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5G校园、千兆桌面、教室监控全覆盖,超星、雨课堂、虚仿教学、考试管理、精准教学等服务全覆盖。建设多媒体教室、智能管控实验室等共378间,新建常态化录播教室3间、虚拟实验室2间;建成统一管控、巡查听课、课程直播等教学监控中心1间。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点面结合,推进课程、平台、教材与资源建设。建设虚拟仿真课11门、线上资源课1160门,省跨校修读课程68门,引进爱课程、智慧树等优质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推广数字化、AI助教等新型课堂教学形态。鼓励同步课堂、翻转教学等建设与改革,结合“人工智能+教育”,实施“小班制,探究式、翻转式、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示范课程66门。落实党管教材,修订《教材管理办法》,加强教材全过程管理,切实做到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现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选用率超35%,马工程重点教材覆盖率和选用率100%,未出现教材负面问题。
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机制,引导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规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设立专项改革等发挥专创融合、产教融通作用,协同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制定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早定目标、早进团队,参与双创和社会实践,鼓励将行业最新技术、案例等融入教学。近三年学生发表论文474篇,授权专利116项。
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基于OBE理念,遵循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系统设置“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学科与专业基础+专业与专业方向+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矩阵,凸显“专业基础实、工艺能力强、扎根岗位稳”的人才培养原则。
科学优化学分结构。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各学科门类专业的课程学分结构。加强优质选修课程供给,培养学习兴趣。
统筹规划课程建设。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优质课程建设牵引体系,落实《课程建设管理规定》等文件推动课程建设,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强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服务专业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推进“四新”专业建设。立足特色与优势,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科学布局专业结构。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动航空航天特色融入专业建设,促进文科专业与3个工科专业集群有机融合,实现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新工科、新文科项目3项。
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教学成果培育体系。以教改项目为基座,设计“揭榜挂帅制”“责任专家制”等模式,覆盖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名师、团队、教材、平台、创新实践等维度,构筑“四梁八柱”的产出体系。立项校级教改约130项/年,专设“精准教学”“课赛融合”等示范性教改32项。近三年获教育部教指委项目11项、省级168项,2022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16项。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召开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工作专题会,通过设立专项教改、划拨专项经费、签订产出表、加大成果奖励等举措,强化一流专业的优先建设地位和引领示范作用。18/33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占招生专业总数的46.2%/74.4%。培育“两性一度”金课,打造“国家-省-校”级高水平课程。开展“课程大讲堂”等活动,加大经费投入资助数字资源、课程思政、转型升级等示范课程建设。获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82门,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22门、优秀课程案例等188项。支持应用型优质教材和数字教材建设,制定《教材建设资助办法》等文件,将教材出版纳入教师的考核评定。获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教材建设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19部,立项教育部航空航天教指委规划教材29部。
完善双创工作体系。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校级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课程、竞赛、项目、基地、载体”五维协同机制,构建学院为主、部门协同、高效联动的双创工作体系。
优化双创育人平台。依托国家级示范中心、教育基地、众创空间,省部级实验室和双创实践基地,构建教、学、创“三位一体”双创平台,建立省众创空间孵化联盟,推动“课程为基础、竞赛为牵引、项目为支撑、基地为平台、俱乐部为载体”的一体化“双创”育人生态体系建设。获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推动融合式双创课程建设。将双创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与双创深度融合。选聘专兼职双创导师70余人,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鼓励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培养方案中开设8门课程,课程成绩与双创的立项和成果关联,建设课赛结合课程87门;开设《工创训练营》等36门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课程。
双创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结合产学研优势,构建“院-校-省-国”四级大创项目实训体系,促进双创和五育深度融合。大创项目实施课题指南制,设置科研、体工结合等专项,推动大创与毕设融合。
文化氛围浓。营造双创教育氛围,连续举办6届大学生科技节,组织创新创业大讲堂、学哥学姐话竞赛、双创沙龙、俱乐部成果展等,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参与热度高。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约104项/年,学生参与双创实践约1.5万人次/年,基本实现在校期间一生一赛(项),人次与人数比大于90%,居于省内应用型高校前列。
教育成效好。近三年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01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79项,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先锋人物。2023年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排名列省属高校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