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审核评估应用进行时 ⑥ | 教工应知应会篇(二)

发布日期:2025-05-02    作者:     来源:     点击:
undefined








核评估应知应会








三、学校自评报告要点篇

1. 自评报告要点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坚持“以本为本”、立足“四个回归”。践行“德能并进、勇16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毅翔远”校训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服务国防科技、航空航天事业、辽宁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党委认真履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国共产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学校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落实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

完善依法治校规章制度。推进法治校园建设。依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章程》,统筹以章程为核心的体系建设,强化制度落实;完善《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及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发挥学术组织作用,推进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建设“辽宁阳光校园”平台,推动信息公开;积极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代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作用。

把牢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党政班子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主抓本科教育。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蓝色情怀”的沈航文化,将航空航天特色融入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做好航空航天精神的研究与阐释,培养沈航人的红蓝底蕴和家国情怀。

提升服务教育强国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特色发展,优化专业布局,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水平,围绕国家及地方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通用航空、低空经济等相关领域研究,牵引三个专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服务国防科技、航空航天事业、辽宁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到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四个面向”,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系列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17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实全国、省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等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措施。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中。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调研、缅怀先烈遗志。

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彻《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精神,制定《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思政工作研究部署;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方案》,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学校党委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获评第二批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进新思政观引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政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强化思政工作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做强网络思政教育,增强网络育人引领力。高标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施立足学生社区激发“三全育人”新品牌等多项措施。获“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高校等省级荣誉6项。

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出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意见》,采取引进、转岗等方式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师培训、名师培育、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给予支持。执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三单”政策。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61人,其中教授11人,18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副教授21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指委委员1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4人。

推进思政课内涵建设。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融入课堂教学,开设“中国航空史与航空精神”线上资源课,召开全国航空类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研讨会,提升思政课建设内涵。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已形成情景剧、混合式、4M专题等教学模式。6门思政课全部获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教育部思政课教师专项课题8项。

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成规模、成体系,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建设,构建“全专业、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课程思政示范课列为教改专项重点建设,每年投入12.5万元建设经费,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交流活动。

示范典型选树成效显著。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课程思政示范名师29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6个。评选校级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0个、培育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75门、立项建设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材7部,选树优秀课程思政示范案例46项、案例集1册。

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坚持“四个纳入”,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及培训会,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化解倾向性、苗头性风险,常态化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例会,为意识形态、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划定红线。19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

落实规章制度。成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小组和分析研判小组,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实施方案》等各类制度,压紧压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2019年至今未出现被省委教育工委通报情况。坚持以本为本中心地位。“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重点任务写入第三届党代会报告,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中设置本科教育专题,定期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领导班子注意力首先聚焦在本科,坚持将本科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来抓,明确校院两级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和第一落实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纳入个人、干部及部门的各类考核。营造齐抓共管良好氛围。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研究落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校领导牵头连续12个学期召开“教学-学工”联席会,带队定期开展教学条件检查、学期初教学运行检查、随堂听课等。教务处每周召开教学院长例会,会商解决相关工作,教学单位每两周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充分发挥作用,形成良好教育氛围。

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求真学问。依托学生调适平台、学困帮扶平台、学业发展平台推动学业规划、学情分析、学业预警、评奖评优、朋辈互助等系统性学风建设,建立学业预警、淘汰等机制。探索出“1+1+N”(自学+共学+创学)育人模式,立足个性化需求,定制研学计划。通过校内外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科竞赛和专业教育结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置专区满足学习需要,赢得了“学在沈航”声誉。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引导教师倾心教学,保障教师切身利益,畅通职称晋升渠道,出台《奖励性绩效发放管理办法》《关于对专20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时相关资格条件的补充规定》等文件。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要求,对新教师实行上岗培训;实施“名师培育”“名师建金课”等工程,开展“课程大讲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活动,打造名师梯队,凸显“优师”“名师”“金团队”效应,促进教师站好讲台。

把牢办学政治方向。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每年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曲建武教授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专题报告;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规范体育课程,拓展美育课程,做实劳动教育;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美育与人文教育中心;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2021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推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创新。秉承OBE理念,结合办学定位、社会及行业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以航空制造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能够全面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群,突出航空特色;打造“红蓝结合”的校内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虚仿结合实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优先保障教学经费。贯彻党代会精神,构建教学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逐步优化经费分配及支出结构,确保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本科专项教学等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1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

持续改善教学资源。2021年建成 3.6万平新能源航空器教学实验科研综合楼,2023年获批2.2万平航空制造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项目。筹集资金0.6亿元建设智慧学校,获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5万件(套),总值7.02亿元。近三年共投入0.3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改造。

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始终将本科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完善聘任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在职称评聘、职级评定、岗位聘任中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将本科教学(研)业绩及评教结果等纳入职称评聘。

职能部门优先服务本科教育。健全校院两级联动-职能部门协同的本科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明确分工、协同合作,为本科教育筑牢根基。宣传、学工、群团组织开展学业辅导、学生资助、就业引导,人事处加大师资引进与培训力度,科研、学科部门加强教育教学方面标志性成果导向,财务、资产、总务、信息网络、图书馆等部门在经费、物资、设施、网络等资源方面优先满足本科需求。

绩效考核重点突出本科工作。为巩固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优先原则,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第三次党代会、《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修订《职级评定、岗位聘任与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绩效工作任务。将专业建设、教学工程、教师队伍、教改项目论文、毕业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等纳入《本科教学质量专项绩效实施办法》。








核评估应知应会








示范典型选树成效显著。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课程思政示范名师29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6个。评选校级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0个、培育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75门、立项建设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材7部,选树优秀课程思政示范案例46项、案例集1册。

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坚持“四个纳入”,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及培训会,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化解倾向性、苗头性风险,常态化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例会,为意识形态、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划定红线。19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

落实规章制度。成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小组和分析研判小组,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实施方案》等各类制度,压紧压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2019年至今未出现被省委教育工委通报情况。坚持以本为本中心地位。“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重点任务写入第三届党代会报告,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中设置本科教育专题,定期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领导班子注意力首先聚焦在本科,坚持将本科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来抓,明确校院两级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和第一落实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纳入个人、干部及部门的各类考核。营造齐抓共管良好氛围。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研究落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校领导牵头连续12个学期召开“教学-学工”联席会,带队定期开展教学条件检查、学期初教学运行检查、随堂听课等。教务处每周召开教学院长例会,会商解决相关工作,教学单位每两周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充分发挥作用,形成良好教育氛围。

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求真学问。依托学生调适平台、学困帮扶平台、学业发展平台推动学业规划、学情分析、学业预警、评奖评优、朋辈互助等系统性学风建设,建立学业预警、淘汰等机制。探索出“1+1+N”(自学+共学+创学)育人模式,立足个性化需求,定制研学计划。通过校内外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科竞赛和专业教育结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置专区满足学习需要,赢得了“学在沈航”声誉。

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引导教师倾心教学,保障教师切身利益,畅通职称晋升渠道,出台《奖励性绩效发放管理办法》《关于对专20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时相关资格条件的补充规定》等文件。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要求,对新教师实行上岗培训;实施“名师培育”“名师建金课”等工程,开展“课程大讲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活动,打造名师梯队,凸显“优师”“名师”“金团队”效应,促进教师站好讲台。

把牢办学政治方向。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每年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曲建武教授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专题报告;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规范体育课程,拓展美育课程,做实劳动教育;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美育与人文教育中心;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2021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推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创新。秉承OBE理念,结合办学定位、社会及行业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以航空制造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能够全面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群,突出航空特色;打造“红蓝结合”的校内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虚仿结合实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优先保障教学经费。贯彻党代会精神,构建教学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逐步优化经费分配及支出结构,确保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本科专项教学等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1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教工版)

持续改善教学资源。2021年建成 3.6万平新能源航空器教学实验科研综合楼,2023年获批2.2万平航空制造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项目。筹集资金0.6亿元建设智慧学校,获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5万件(套),总值7.02亿元。近三年共投入0.3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改造。

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始终将本科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完善聘任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在职称评聘、职级评定、岗位聘任中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将本科教学(研)业绩及评教结果等纳入职称评聘。

职能部门优先服务本科教育。健全校院两级联动-职能部门协同的本科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明确分工、协同合作,为本科教育筑牢根基。宣传、学工、群团组织开展学业辅导、学生资助、就业引导,人事处加大师资引进与培训力度,科研、学科部门加强教育教学方面标志性成果导向,财务、资产、总务、信息网络、图书馆等部门在经费、物资、设施、网络等资源方面优先满足本科需求。

绩效考核重点突出本科工作。为巩固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优先原则,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第三次党代会、《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修订《职级评定、岗位聘任与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绩效工作任务。将专业建设、教学工程、教师队伍、教改项目论文、毕业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等纳入《本科教学质量专项绩效实施办法》。




初审初校 | 韩天圣

复审复校 | 姜海鹏

终审终校 | 金日明

排版编辑 | 毛希铭

undefined